每年到了這個時候,畢業生都感到無比地煎熬。
“老師,我的心態崩了。今年既要參加期末考試,又要參加考研,宿舍里的同學都不考研,她們只復習期末考試就可以了,可是我還在為即將到來的一堆考試而焦慮不安!”
這是一條學生在深夜發來的微信。
其實我很想安慰她的疲憊,也希望她可以放松心態沉著應考,但是,距離考研越來越近,在這僅剩的日子里,她要經歷近十場考試……
我只能狠狠心,告訴她再堅持一下。
她好像更難過了,“其實努不努力都是一個樣,我也多想和舍友一起刷劇聊天啊?!?/p>
她的傾訴讓人感到心疼。
我只能給她一個答案:努不努力絕不是一個樣,乾坤未定,你們只是暫時看上去一樣。
臨近大考,往往最容易出現兩種心態。
一是因考試壓力而產生的對能力的自我懷疑,二是因環境對比而產生的對選擇的自我懷疑。
說白了,就是動搖了。
先說說因考試壓力而產生的對能力的自我懷疑。
從老師的角度來看,其實每一個學生都在很努力地去完成學業,只是有的人把順利畢業、找一個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當做最大抱負,有的人卻想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看一看。
追求不一樣,努力的程度自然不一樣,給自己的壓力必然也不一樣。
因為壓力而懷疑自己的能力,著實沒有必要。
有研究表明,緊張是喚起和維持大腦興奮性的力量,可以促使人思維活躍,所以適度的考前焦慮可以幫助自己更加沉著地應對挑戰。
考研就像一場長跑,復習到現在這個階段,在知識上已經很難有質的飛躍,剩下的比拼,就是在所有人都很疲憊的情況下,看看有誰還能打起精神來以義無反顧的姿態咬牙堅持著,邁開最大的步子拼盡全力沖刺。
據教育部數據統計,2019年考研報考人數達到290萬,錄取人數只有70萬,而今年的報考人數已經高達341萬。
這個數據看著很驚人,但其實走上考場的人只有80%,能夠堅持完成最后一門考試的人不足70%,真正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與心理準備的人絕對不足50%。
很多時候,當你肯堅持到最后,就已經成功了一半。
頂著壓力堅持完成一件事很痛苦,但是如果有一天,眼看著身邊的人越來越好,自己卻因為半途而廢而越來越無能為力的時候,會令人更加痛苦。
所以,當你的努力還沒有達到你的目時,千萬千萬不要放棄。
如果你感到焦慮不安,請不要抵觸它,更不要因此懷疑自己的能力。接納焦慮的到來吧,安撫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。
再聊聊因環境對比而產生的對選擇的自我懷疑。
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去和周圍人作比較,輕易地就覺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,活得比自己輕松,然后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。
其實,你羨慕的只是別人的輕松,別人羨慕你的只是你的成果。
當被問到愿不愿意交換彼此人生的時候,誰也不愿意。
擠在一個小圈子里競爭,在狹小的視野范圍內做無謂的比較,然后為一些蠅頭小利患得患失,著實沒有必要。
要知道這個世界很大,資源很足。
我們要學會跳出那個小圈子,去看更廣闊的世界。
而跳出這個圈子的辦法,就是尋找更有價值的事,去完成它。
在校園生活中,跳出圈子不僅是考研這一件事,還有很多不愿意隨波逐流的同學,他們逆流而上“自討苦吃”,這其中包括很多因為參與各種活動而與舍友逐漸疏遠的學生干部、為了實現夢想在工作室里埋頭苦干的創業人、為了觀察一個變量在實驗室不敢合眼的科研人……
疲憊不堪的時候都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,也都曾想過放棄吧,和其他人一樣輕松一些吧……可是這類人做不到。
那些混得好的人,都是一面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很難走,另一面又以堅定的態度走下去。
因為,只努力一下,瞬間就可以不合群。
但一直努力,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群體。
既然你不想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,既然你當初已經選擇了走那條艱難的路,那么,請一定奮力一搏。
不要去和其他人作比較來影響自己的心態,你們的選擇不同,所以你們只是暫時看上去一樣。
無論黑夜多漫長,夜路總會有走完的一天,只要你一直在路上,通往光明的那一刻就會發現,你們其實并不一樣。
愿有志者一路坦途。
(編輯:鄭明麗 侯雅欣)